在红军城的T04-06公路旁,乌军士兵趴在焦黑的土坑里,用望远镜死死盯着百米外的森林带。俄军的枪声从树影中零星传来股票配资门户平台,子弹不时擦过路面溅起碎石。这是乌军通往红军城的最后一条硬化补给线,而俄军距离彻底切断它,只差最后100米。
红军城本名波克罗夫斯克,但当地人更习惯叫它苏联时期的旧称“红军城”。这座六万人的小城位于顿巴斯核心,四条公路和两条铁路在此交汇,向西直通乌军大本营第聂伯罗,向北威胁俄控顿涅茨克,向东则扼守乌军双子城要塞斯拉维扬斯克—克拉马托尔斯克的南大门。
2024年6月,俄军攻占阿瓦迪夫卡后,红军城成了顿巴斯战场的新绞肉机。过去13个月里,俄军以日均40次营级冲锋的强度,将战线从城郊50公里压缩至市区边缘。7月15日,俄军突然占领城北罗金西克,红军城至此仅剩一条代号E50的西北向土路维持补给,而这条土路两侧全是便于俄军埋伏的森林带。
乌军后勤兵在电报群里写道,无人机像蝗虫一样炸毁了所有开往前线的卡车。俄军“卢比孔”部队在红军城北部设下50个无人机发射阵地,新型自杀式无人机将打击范围扩大到20公里外的多布罗皮利亚。这种被乌军称为“迷你沙赫德”的无人机有两种型号:侦察型搭载热成像仪,能在夜间锁定车队;攻击型可携带15公斤炸药,专攻油罐车和弹药车。7月16日,一段战场视频显示,一架该型无人机从树梢高度俯冲,精准钻入乌军藏在农舍后的装甲维修车,引爆的火焰吞没了半个院子。
俄军战术类似“钓鱼”:先用无人机炸毁头尾车辆堵住公路,再用炮火覆盖瘫痪的车队。乌军无人机操作员马克斯称,仅7月前两周,红军城北部就有37辆补供车被摧毁。乌军连长在战地日记里抱怨,他们连60岁的厨娘都扛枪上了阵地。7月初,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法案取消60岁服役年龄上限,允许健康老人自愿参军。这些“银发志愿兵”需通过2个月试用期才能正式入伍,且不会被强制动员。
残酷的兵源来自监狱。5月,乌议会通过动员囚犯法案,1.5万名轻罪囚犯可提前假释参军。首批3000人组成“惩戒营”,主要任务是在雷区中为坦克开辟通道。一名因盗窃入狱的士兵告诉媒体:“要么蹲10年牢,要么来搏6个月活路。”
西方援助陷入僵局。特朗普要求北约国家出资购买美国武器援乌,但法意等国拒绝,坚持采购欧洲自产武器。最终仅德、英等8国同意出资。乌军急需的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,德国以库存不足为由仅承诺转购两套,而法国力推的SAMP/T系统因产能有限,年产量仅24套。
新经济村—尼古拉耶夫卡—罗金斯科,这片17公里宽的丘陵地带已成炼狱。俄军以三人小组战术突击:首名士兵全装冲锋,次名携带弹药跟进,第三人殿后掩护。7月14日,一队俄军渗透至罗金斯科东郊,引发乌军恐慌性误传“罗金斯科失守”。
惨烈的争夺发生在罗金斯卡娅矿井。乌军利用30米高的煤渣山架设机枪,控制周边三公里视野。俄军调来TOS-1A喷火坦克,温压弹将地表工事炸成废墟,但乌军退入矿井隧道继续抵抗。一名俄军士兵在社交媒体发视频抱怨:“这些地洞像蚂蚁窝,我们占领地面,他们就从地下冒出来。”
为避开巷战,俄军采用“围点打援”策略:特种部队潜入城区交通节点引导炮击,主力则在外围切割补给线。7月17日,俄军完全控制托列茨河防线,红军城与后方的陆路联系仅剩米尔诺格勒方向一条土路。
红军城西郊的乌达奇诺耶,T04-06公路在此拐向西北。俄军已推进至距公路100米处,轻武器可直接封锁路面。乌军连续发动七次反攻,试图夺回公路控制权,均被俄军炮火击退。若此处失守,乌军只能依赖谢尔盖耶夫卡方向的土路补给,而那条路两侧森林密布,无人机随时可切断。
城内乌军正做巷战准备:将学校改建为火力点,医院地下室改成弹药库股票配资门户平台,街道布满由反坦克导弹和“山毛榉”防空系统组成的立体火力网。致命短板在于弹药,乌军炮兵每日炮弹消耗量仅为俄军1/5,部分部队拆解老式导弹取燃料自制燃烧弹。7月14日,乌总统泽连斯基召开最高统帅部紧急会议,前线指挥官汇报称:“红军城每日阵亡超百人,俄军正在耗尽我们最后的力量。”
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